18779588435(黎老师)
汉语普通话在很多学习者心中,只是个语音是否准确的问题,都像考普测那样,在考试中的十来分钟绷住了劲儿不发错音,就能拿个考级证书,如果闹个一乙甚至一甲,简直就是普通话说得太好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不!很多人字音准确、语音规范,但说的还不是我们大家接受和喜欢的普通话。即便是北方方言区的人,一开口在别人感觉就味同嚼蜡,语言乏味。这里面除了我上次说过的调值这类可以量化的指标外,还有一个存在于汉语音节特点深处的原因。
洪堡特在论述《一个民族如何创造出好的语言》中提到,需要具备:
1、灵敏的言语器官;
2、灵敏的听力;
3、对优美声音的感觉;
4、纯正、强盛的分节意识。
一个民族的语言发展水平如何,与上述四点有关,一个人的语言水准怎样,也与这四点密不可分。前三点很容易理解,第四点在汉语中表示什么意思?
与其他语言一样,分节意识是将意思的精神实质对应到外在的声音形式的结合点,每一个概念是通过声音的分节被固定到音节上面去的。“清楚地说话”用英语表达是“Articulation”,汉语和英语各用五个音节表达同一个意思。
但是,汉语跟其他语言又不尽相同:
汉语的音节没有形态的变化,不像英语有时态、语态带来的音节增减以及带后缀、前缀之后产生的变化。如speak、spoke、spoken、speaks、speaking分别对应不同的意思。但是,汉语的音节本身并不发生这样的变化,只有用增添音节来表达更多含义。
换句话说,汉语音节的特征是,不仅表达一个概念时音节少、基本上一个概念一个音节,单个音节的信息负载量相对较大,而且分节意识强,将每一个意思捆绑到每一个音节上去,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几乎很少例外。
汉语音节信息负载量大、分节清楚这两个特点,对于汉语的口语表达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一是,正如我们长久以来在播音学中要求的那样,吐字发声需要清晰准确,避免一个音节含糊影响受众的听辨和理解语意。这就要求唇舌的训练、口腔共鸣的训练、声道共鸣的配合以及声母的轻弹韵母的展开到位调值调类准确清楚的处理等等,这些基本功需要很扎实。
二是,正因为汉语音节的表意手段在数量上几乎一一对应、如果想表达更多意思就得增加音节,所以,如何在不增加音节的条件下表达更多意思,就成为汉民族语言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也因此让这个语言具备了不少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
这里面,充分运用音节的高低、长短、强弱、虚实变化,对同样的分节音进行差别化的处理、表达不同的语意,就成为汉语口语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播音学长久以来的着力点。我们教学中摸索出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四大外部技巧,就是让口语传播者在不改变分节音(在有文稿的条件下就是一个字都不改动,但说出来的意思会差异很大)顺序的条件下,对声音的精神实质作出差异很大的处理。
在实践中,这样的差异化的处理,通常是借助于对比推进的手法实现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长先短、欲短先长、欲强先弱、欲弱先强、欲实先虚、欲虚先实,在对比中将话语意图向前推进。
三是,就语言的功能来说,一是传递信息,同时也要传递态度情感。分节音已经保证了信息的传递,而声音的对比变化则为的是突显语意中与话语本质相适应的情绪情感。形象地说,分节音在时序上(横轴上)依次展开表达信息,分节音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变化则是通过暗示的手法引发听者的联想想象以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在纵轴上打开言外之意,丰富了、强化了语言传播的意动功能。所谓,字面上的话在声韵调里,言外之意则是在对声韵调的抑扬顿挫里。
语音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应用最多也最为高效的沟通手段。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把普通话说得准确规范,合乎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言外之意的传递水平,才是口才培养的第二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路还很远……
相关文章